大学生就业:五方面入手走出就业心理误区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09-22浏览次数:750

当下大学生就业难是众所周知的现实。从宏观的社会结构方面讲大学生就业难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供大于求是历史遗留性问题;我国教育制度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不足眼前正在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向实体经济蔓延……那么当下大学生该如何应对?

  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讲毕业生要走出就业的心理误区具体包含五个层面——

  用信心引导自己

  现在用“谈就业色变”来形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不算夸张。出现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就业困难”的现实但“哀莫大于心死”无疑也是重要影响。

  应该看到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同时我们的政府在努力我们的学校在努力我们的企业家也在努力……全社会的种种努力可能对部分人能够直接见效可能对部分人的效果一时还看不到。问题不在于种种努力是否能立即给大学生找到工作而是这种积极态度本身就是“信心”的体现——我们不回避危机我们更不会向危机低头温家宝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有了信心大学毕业生才能充分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反之没有信心只是感叹时运不济怨天尤人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社会岂不是更糟?

  用智慧武装自己

  用信心引导自己可以给大学毕业生带来勇气但有勇无谋又是不够的。现实中我们恰恰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用人单位在面试中问“你能为我们单位创造什么效益”或“你能做什么”时应聘者往往“失语”起码回答不能令对方满意。其实大学生并不缺乏专业知识但“知识≠智慧”经过数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还是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的问题就出在如何把“吸收”的知识“贡献”出来而且要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加以重新组织、发挥。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时都对大量来应聘的毕业生发出“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叹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上个世纪的大学生普遍都是“骄子”毕业立刻会有人要甚至是抢着要;但现在教育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提高了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如此。这就要求当下的大学生必须“出新”——创造新的生产力而要“出新”就必须把知识变成智慧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

  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

  我们的基础教育一直比较强调“升学”和“应试”虽然国家一再倡导素质教育理念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稀少基础教育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以升学为导向:初中时学生被告知“要考上重点高中”就好了进了高中学生被告知“进了大学就好了”这样给学生造成的印象是“上大学就是出路”“考上大学等于找到好工作”。如此考上大学的“骄子”都对“出路”和“收入”抱有较高的期望值而真正等到毕业时大学生才发现花费巨资上了十几年学面临的职业收入想“收回成本”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已毕业的大学生因为“高不成、低不就”宁愿“啃老”也不愿意接受待遇差的岗位。类似现象与客观的就业形势一起强化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话题。

  虽然职业低收入让大学生们感觉“亏”了但目前来看还必须接受。只要这个职业收入不突破生存的底线——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就先立住脚跟再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增加。

  生存底线与行业选择

  当下无论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对报考公务员的热情可谓空前高涨:几百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已经屡见不鲜。类似比较热门的行业如教师、管理人员等也很受青睐但涉及体力劳动或半体力劳动的行业普遍被冷落。大学生本人及其家长都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体力劳动是“不体面”的“一个大学毕业生不从事体面的文字性工作怎么能叫文化人呢”?

  虽然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但以体力劳动为宽底层的就业结构给人们造成的“金字塔”心理还非常固化这在部分冷门专业尤其明显。比如不少大学生及其家长不愿意报考社会工作专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社工是“照顾”人的保姆一个大学生怎么能当保姆呢?我们暂且不分析对专业的“误解”在社会进步的背景下头脑灵活、信息丰富、知识专业型的保姆既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普及化出现的必然趋势。退一步讲即使你非常不喜欢某岗位在各行业普遍“开源节流”、就业吃紧的情况下先生存再择业又有何妨?

  生存底线与发展空间选择

  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会考虑我的收入可以不高但要有发展空间即将来“升职”的可能性要比较大而不是一直做普通员工。

  问题在于发展空间是不是就一定“可以预测”?如果大学生当一个酒店的服务员能够从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并在实践中再学习最后提升酒店服务水平、改进酒店服务管理的机会应该远远大于一个初中毕业的服务员。不是有“行行出状元”那句话吗?所以“大学生卖猪肉”本来就不应该成为新闻只是传统的精英教育让人们觉得“卖猪肉”与“成龙成凤”发展空间的差距太大才成为新闻而淡化这种心理暗示是改善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既然社会是动态的我们就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就业与发展空间的变化。在温州、义乌等地很多私营企业的老板“发家”有一个共同特征:资本起点低文化水平低但当初他们离开农田迈出“商贩”经营第一步的时候谁又能够料到他们今天的发展空间呢?没有更好的条件或平台时从小事做起从低微处做起适度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在实践中寻找拓展发展的空间才是更可行的。

  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回避当下的就业危机也不能低估其带来的障碍而应该调整自我心态走出就业的心理误区才能积极应对变化的就业局势。